博乐体育:文史博览丨民邦时候平武的“打春”风俗

发布时间:2024-03-02    来源:网络

  “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中华大地上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

博乐体育:文史博览丨民邦时候平武的“打春”风俗(图1)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鸟语花香、万物生长、耕耘播种的季节。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博乐体育:文史博览丨民邦时候平武的“打春”风俗(图2)

  到明清两代时,立春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逐步衍生了许多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习俗。平武县城亦保持了这些传统习俗。据本县乡土学者杨曙东先生遗著《风俗岁时》记载:民国时期,立春前一日,以县官为首的县府各级官吏着盛服出东门祀拜芒神,称为“迎春”。立春当日,再行“打春”仪式,其程序为:由时任县官乘四人大轿,随带大小佐吏,土著士官、三班六房,抬上纸扎“春牛”,街市,沿街观光的市民及附近的农民,备好豌豆、玉米一类原粮,在县官经过时,向坐在轿内的县官掷打,县官亦满脸堆笑,任由群众掷打,以示“亲民”,并预兆当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当然,这种“以粮打官”是表演性质的,但如县官政声不好,民怨日积,这“打”也会演变为群众发泄的时机,变为真打,这对时任父母官是一大考验。这是后话。队伍回到县衙门前,群众蜂拥而上,鞭打纸扎“春牛”,最后“打春”仪式在鞭炮鼓乐和群众欢乐声中结束。“打春”日喜晴厌雨,歌曰: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据说当日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不佳。平武的这一“打春”习俗,表演得最为完整且规模较大的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县长张一之任上。后来因时局动荡,天灾人祸,逐步淡化。至解放后,人民政府移风易俗,“打春”这一风俗基本消亡。

博乐体育:文史博览丨民邦时候平武的“打春”风俗(图3)

  “立春”作为一个民俗节日,在吃食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风俗,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所卷的菜包括凉菜和炒菜,凉菜主要为红白萝卜丝、莴笋丝、海带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吃。到后来,春饼逐步商品化,发展为今天流行的受广大市民欢迎的春卷。

  平武是个地方民俗文化积淀厚重的地区,民风古朴,源远流长,博乐体育打春这一风俗在平武漫长的历史中也留下一些假打变为真打的轶闻趣事。现举一例,以飨文史爱好者。

  民国十八年(1929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是日立春,时任县知事(县长)胡书年,率县衙大小佐吏,乘四人大轿作“打春”,前面由县游击司令部司令杨心斋骑马率全副武装士兵开道,团总王兆成派团丁抬纸扎“春牛”居中,浩浩荡荡,辗转平武县城几条街道。然胡知县在平武官声不佳,民怨积聚,早已有人商议借机渲泄。一路之上街两边群众均象征性地向县太爷轿子抛打备好的豌豆、玉米等原粮,还算顺利。但当胡知县的轿子行至县城武显街(今县医院附近)时,突然街两边挤满城内纨绔子弟和街头泼皮恶少、市井游民,一时人声鼎沸,人头攒动,人群居高临下,豌豆、玉米等原粮如冰雹霰弹,砸向轿子,砸烂了轿顶,砸碎了轿子玻璃窗,随行官佐及轿夫抱头鼠窜,胡知县龟缩轿内不敢出来,继而被打得鼻青眼肿……这次“打春”以一场闹剧告终,成为一时坊间热议的一场笑线月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