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乐体育:【文史博览】漳盐年龄

发布时间:2024-01-23    来源:网络

  提起漳县,必说漳盐。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有漳盐,后有漳县。西周时,正是因为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东周时也正是因为盐井的盐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引起了周朝诸侯国秦国的重视,所以,才在盐井设置了相当于县级建置的盐川寨。数千年漳盐的开发生产,不仅使盐井镇成为陇上古镇、重镇、名镇,而且为漳县的设立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方圆数百里的人民带来了幸福安康。

  西周时,先民们在这方土地上掘井熬盐而得名盐井。我们的祖先在周朝时对食盐已经有相当讲究,《周礼·天官·盐人》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供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博乐体育宾客共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东汉郑玄注:“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唐人贾公彦注:“戎盐,即石盐是也。”也就是今人所说的“岩盐”。《隋书·食货志》:“掌盐掌四盐之政令。一曰散盐,煑海以成之;二曰盬盐,引池以化之;三曰形盐,物地以出之;四曰饴盐,於戎以取之。”

  春秋时期,漳县正处于邽戎、冀戎、獂戎、狄戎等西部戎族居住的中心地带,漳盐是我国西部戎地盐卤矿床的露头盐泉,“于戎以取之”,带有泉水的甘美咸香,所以,《周礼》称之为“戎盐”“饴盐”。

  东周时,秦穆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国势力扩展到甘肃中部洮河流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漳县遂为秦地,为保证国家机关及军队用盐,秦国就在今盐井设县级建置“盐川寨”,这是漳县最早的雏形。此时,露头盐泉经过无数次的清淤和挖掘,愈大愈深,便逐渐成为“盐井”,故《漳县志》云:“盐井创自秦时”。

  公元前83年,西汉昭帝刘弗陵主持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上御史大夫桑弘羊以甘肃盐铁官营的成效为论据,提出了“盐铁之利,所以佐百姓之争,足军旅之费,务蓄积以备乏绝,所给甚众,有益于国……”这一理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博乐体育:【文史博览】漳盐年龄

  西汉初年,皇姓豪门刘氏家族来此垄断了漳盐生产。从此,盐井“地向系刘姓私业”,遂成河东地区的重要产盐地,距今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国家实行盐业专卖,汉王朝在全国28个郡设置了专职盐官,漳盐归陇西郡盐官管理。

  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朝廷一是着眼于陇上独特、重要、稀有的盐业资源;二是考虑到重要的人文和自然地理的战略位置,寄意“西陲屏障”。于是在此始设县置,治在盐川,名曰“障县”。

  西晋末,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经济严重倒退,漳盐生产几乎消失,漳县第一次荒废,约200年时间。

  公元581年,隋文帝平定北方,随之统一全国,漳县恢复,存在了182年。唐代“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漳盐无论民制、官收、官运、官销,还是商运、商销,都产销两旺,漳盐生产盛极一时。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流寓陇右,沿渭河溯流而上,游览了渭源鸟鼠山,在前往岷县的途中,途经盐井镇,留下《盐井》: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山麓数百家盐锅房,万灶青烟,飘忽在白茫茫的盐川。在盐官的督责下,盐工汗流浃背,拼命挣扎:绞手们叉开双腿,舞动双臂,辘轳急速飞转;抬手们抬着三百斤的盐桶,穿梭在井房和灶房之间……这是一首描述漳盐规模、气象场面的千古名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漳县又一次荒废,共310年时间,漳盐生产随之败落,远不如前。

  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王韶收复熙河六州,再未设县而称“盐川砦”;宋朝实行盐钞,商人可以购钞请盐,任其私卖,漳县盐井“日获利可市马八匹”;靖康四年(1129年),漳县被金国占领设“盐川镇”,漳盐产销处于无序状态。

  1280年元朝统一,乱世枭雄汪世显及汪家军,很快盯上了漳盐,他们控制了四通八达的盐马古道,利用漳盐西出换取马匹,东进换取粮食、茶叶,随之崛起于陇上。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恢复“漳县”建置,为历史上第四次建县。

  明洪武年间,政府重修盐法,加强了盐业管制,组织65家盐民对浚井甃木,扩充办理,正式颁发了注册为“漳贵宝”的营业执照,盐产量达到51万斤;弘治年间达到140万斤;万历年间达180万斤,达到鼎盛时期。

  清朝战火纷飞,漳盐产量大大下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产量70万斤。康熙《巩昌府志》记载:漳盐行销兰州、巩昌、秦州、阶州、洮州等;巩昌府征收的税课中,两当县只有37两,陇西仅有672两,漳县高达1020两,名列23州县卫所之榜首,其中盐税高达998两。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漳县知县、福建籍诗人苏履吉云:“南望盐川五里途,煮来双井水成珠。朝朝集上薪如桂,六十余家卖尽无?”诗中依稀可见漳盐生产态势。

  清朝中后期,漳盐生产很不景气,连盐税1811两白银都难以收缴。道光九年(1829年),经陕甘总督杨遇春奏请将漳县改为陇西分县,为第四次废县。

  从秦时的“盐川寨”,东汉的“障县”“鄣县”,北魏时的“彰县”,唐武则天时的“武阳县”,宋代的“盐川砦”,金代的“盐川镇”,元大德年间的“漳县”…… 县状时兴时衰,县置五废六立,县名千变万化,但作为别名的“盐川”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远在两亿八千万年前,漳县一带是一个数百平方公里的内陆咸水湖,经过数十次反复干枯,形成大范围岩盐矿藏,并随地质变迁被埋入地下,在地下形成不透层将岩盐保存下来,属内陆湖相沉积,探明有开采价值的就有10多层。仅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矿区中心,就有岩盐一千二百多万吨。

  新石器时代,在今天的盐井、小井沟、盐水屲一带,史前人类就地取食露头盐泉,后将盐泉掘大挖深,取卤食用,这就是漳盐开发的前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不断改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运销渠道不断拓展,露头盐泉不断挖大掘深,逐渐形成呈八卦状的宝井。

  盐井镇有盐井三口:一是上井,在盐昌河东冒日嘴下的盐史馆内,这是大口浅井,井口长宽各1.1米,井深28米。只见井壁似硅化木砌成,木纹犹现,敲之铮铮若磬。从井口往下看,幽幽反光像是折射着更为久远的历史。二是下井,居盐桥西、盐井街东,井口长1.13米,宽0.817米,深15.7米,现有下井亭在焉;三是小井,在城南1000米小井沟内,长宽各0.66米,深6.23米,现已成小盐泉。上下两井,相隔一河,中有盐桥相连,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盐井。

  “宝井汲玉”上下三千年历史,滋育方圆五百里先民。漳盐的生产环节、工艺流程以及工具设备,特别是“三手”,已经成为昨天的记忆。人类的“非遗”,漳县古法制盐,俗称“打盐”,主要有结盐、火盐两种。

  结盐俗称“盐头”,是漳盐最主要、最通用的传统产品之一,也是老百姓最喜欢使用的商品。“砖盐”又称火盐,是漳盐产量更大、销售更广的传统产品之一。这种产品用火烤干又形似砖块,所以叫“火盐”或“砖盐”。砖盐便于储存和运输,销往13厅州县的主要是砖盐。《甘肃盐法志略》云:“砖盐模为漳县一局所独有,亦惟漳局烧户所独用”,可见“盐圈子”是漳县的“专利”。

  盐娃娃和盐呱呱,古代熬制漳盐的两种副产品。盐锅出现破缝后,少量卤水露出锅底,被大火烧成珊瑚状盐块,形似小娃娃,所以人们叫它“盐娃娃”。“盐呱呱”是多次熬盐后粘在锅壁上的一层异常坚硬的、含有大量芒硝的盐锅巴(盐垢),有时厚达2厘米。“盐娃娃”和“盐呱呱”治疗肚子胀、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有奇异功效,还是难得的特色工艺品,烧手们往往奇货可居。“盐娃娃”和“盐呱呱”,还是外地对漳县人的戏称。

  漳盐对于人体健康有其神奇的功效。较之湖盐、海盐有四大特点。一是自身含碘高,无需再行加碘,可预防和治疗克汀病、克山病、大脖子病等多种碘缺乏症;二是富含硝酸钾,可以腌制各种青菜,吃起来特别鲜嫩可口,耐久保存;三是捞出盐后的卤水可促进肌腱韧带功能的恢复,民间以此为治疗跌损、肿痛的外用良药;四是盐块煅烧后化水内服可温中暖胃,对腹胀胃疼有特殊疗效。

  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盐马古道是漳盐产、供、销兴旺发达最明显的标志,它凸显了漳盐经济的开放与辉煌,也是茶马古道的最早雏形。

  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盐客、盐商:四乡的背客、刘家坪的骡马帮、张家岭的驴驴队、陇西家的胶轮车、岷县人的“地轱辘”车,甚至豫西的货担、晋北的驼队、陕南的马帮……驼铃阵阵、牛铃悠扬、骡马哨子铃潇洒,形成了一道“山间铃响马帮来”的亮丽风景线。

  古人踏出了从盐井镇蜿蜒伸展五州十县、辐射四面八方的九条“盐马古道”。东西两条:往秦州、长安方向的孙家峡、石墙沟古道;西南四条:往兰州、岷州、洮州、阶州、四川方向的木寨岭、东扎沟、分水岭、黄家山古道;走北三条:往巩昌府、兰州府方向的烟波沟、裴家沟、照世坡古道。

  诸多盐马古道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通往四川的古道。先辈们从漳河南面盐井镇出发,逆流而上,经屠家门、王家门、木场关、石门关,一步步到达王家店、歇店子,继续南行,要翻越3000米高的木寨岭了,天色已晚,山高路险,盐客马帮都要歇脚住店,饮一大碗老酒,解乏益人、养精蓄锐,久而久之,无名的山寨村落就成了“酒店子”。天明之后,翻山越岭,一路前行到岷州、阶州,晓行夜眠,风餐露宿盘汉中、走四川。

  各路商贾不分昼夜、不计阴晴雨雪,浩浩荡荡,络绎不绝,带来了兰州的水烟、靖远的瓷器、关中的土布、四川的糖茶,还有俄罗斯的呢绒,他们在带走漳盐的同时,也带走了漳县的名贵药材、皮毛山货。

  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于1938年5月考察漳县时写到:“镇上贸易繁盛,远胜县城。”漳岷盐马古道“一路南行者为背火盐之夫役,北行者为驮药材、木材、麦蕊纸之骡马”。足见当时漳盐古道之盛况。

  古代盐井镇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三教九流行行有,五花八门样样全。”据不完全统计,盐井镇因盐而兴起包括农林水牧、手工技艺、工艺美术、交通运输、行商坐店、餐饮服务、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十大行业136个行业角色。

  “盐井滩,银钱滩,拾石头,割马莲,一挑水,一袋烟,抬脚动手就是两个馒头钱”“进我门不穷,出我门不富”是漳盐福佑百姓的真实写照。

  漳盐在带动三百六十行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特殊的民俗文化的发展。传说漳县盐井的盐神爷爷和礼县盐官的盐神婆婆相亲相爱,盐爷爷有时会去探视盐婆婆,于是漳县盐井便没有了卤水。为了不让盐神爷擅离职守,漳县人对他锁链加身。无独有偶,盐婆婆时常也私自离岗,来看望盐爷爷,于是礼县自然就没有卤水产盐了,礼县人同样让盐婆婆铁绳锒铛。男女永不相见,不符合人情,于是每年的四月十二,把盐爷爷请到礼县;十月十五,把盐婆婆请到漳县,都要举行三天三夜的盛大庙会,然后兴师动众地送回原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作者:小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