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清末将军制福梓乡
曲靖市马龙区旧县街道办事处高堡社区下南屯村,地处深山,距街道办事处驻地6公里,距马龙城区26公里。在这个山村里,至今传扬着清末周忠凌将军(1848年~1899年)造福桑梓的故事。
清同治八年(1869年),周忠凌因督粮有功官至副将,曾率军收复寻甸州城,解省城之围。同治九年(1870年),率军支援贵州,攻克威宁城,晋升守备之职。同治十年(1871年),连续攻克迤西数个州县,次年任招募忠义副左营管带。随后率军去贵州作战,攻克兴义城,升为都司。光绪六年(1880年)任东川营左军守备。光绪八年(1882年)被委派带靖边中营出驻越南,升为游击加副将。光绪十一年(1885年)调到四川成都后,奉旨驻西藏,统带83营汉土官兵,被钦加为总兵之衔,之后以游击职务留在四川带兵。
在中法战争中,周忠凌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封为“建威将军壮勇巴图鲁”,并被诰封前三代宗亲。
旧县河与龙海河把下南屯围成一个半椭圆形,村里的1000余亩田地和3000余亩山林,被这两条河隔开。村民春耕夏播、秋收冬修、护林挑柴,常需往返渡河。若是干季,人们可从河中摆设的大石头上过河,到了涨水季节,只好放几棵大树干,撑抵绑扎于河上当木桥,博乐体育朽了再换,反复为之。这样的“桥”,行走不易,挑运粪草柴禾或粮食,更加艰难。这两条河,还是村民的主要饮用水源,一到夏秋季,河水上涨,泥沙俱下,就找不到清水可汲。村中道路都是土路,坑洼不平,夏秋更是泥泞飚滑。
周忠凌回乡后,看到乡亲们由于河隔田园、饮水困难、村道难行,生产生活十分不便。于是,他动员乡亲们捐资捐物,他承担大头,动员乡亲们采石运石,聘请工匠指导建桥、修路、打井、建寺。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全村所有工程都按部就班顺利完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修建于村前龙海河上的桥,取名前桥,为单拱石拱桥,桥拱跨度4米,高5米,桥面宽4米。因拱高是根据洪水最高水位而定,所以桥两端各镶嵌有青石阶梯,只可通人及耕畜。修建于村后旧县河上的桥,取名后桥,为双拱石拱桥,桥长7米,高3米,桥面宽4米,桥面平整,可以通车。这两座石桥,至今还为村里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被列为区级不可移动重点保护文物。
当时,在前桥南面150米处建有一寺,取名大寺,香火兴旺。当年在寺前栽下的柏树,至今郁郁葱葱。周忠凌带领村民打的水井位于大寺前,这里环境洁净,井水可供村民饮用,又便于当时大寺僧众就近汲水。这一古井,直至前几年村里引来自来水后,才基本停用,
当年修的村街,依照古驿道的用材及方法修建,长450米,全部用小方石镶嵌,这在马龙境内的古代小村,非常罕见。去年村庄改造时,这条道路才被硬化。
周忠凌为家乡建设倾尽心血,乡亲们至今亲切地称他为“小周官”。有词赞曰:“滇南之英,自幼知兵,知方有勇,谋而后行,磨刀横马、威震川东”。周忠凌病逝后,村民及其族亲,为了感念他为国家和家乡作出的贡献,于前桥东北400米处林木葱郁的狮子山西麓,修建了周将军青石陵墓。墓周长12米,高3米,由墓碑、墓塚、石狮、套斗顶踞小狮及华表各一对构成,气势宏伟,雄阔肃穆,总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墓碑系三开间仿牌楼式重檐条石结构,中间为墓主名号,两侧刻有二十四孝中的十二孝图和墓主生平,碑文简述周将军的生卒年月及功德,两侧阳刻人物造像。1988年7月,该墓群被马龙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作者:小编